碳汇门户网
首页 市场动态 政协袁占亭建言:甘肃“双碳”目标的政策路径

政协袁占亭建言:甘肃“双碳”目标的政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党中央部署,我国正在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及其保障措施。2022年7月,甘肃省发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党中央部署,我国正在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及其保障措施。2022年7月,甘肃省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双碳”目标的工作落实。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在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抓住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历史机遇,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减污降碳等多重目标,还面临着多重挑战。

一、甘肃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对矛盾

(一)新能源替代与能源安全的矛盾。目前煤炭是我省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消费占比45%左右,电力消费占比23%左右,石油消费占比19%左右,焦炭、天然气等其它能源消费占7%、6%左右。化石燃料占比较高,短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未来还将承接国家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重任,承接更多的中东部高载能行业。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如何发挥好我省风光资源富集的优势,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实体经济发展统筹并进的同时,科学有序提高新能源占比,是我省面临的现实问题。

图1 2005-2017年甘肃省不同能源消费总量及增长率变化

(二)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稳定发展的矛盾。我省还处于高碳的产业结构,石油化工、有色、钢铁冶金等高耗能传统产业仍居主流。当前我省能源消费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GDP只占全国的16%,单位GDP能耗、整体能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产业水平普遍在工业2.0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受全球疫情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对滞后、自我发展能力有限的现象更加凸显,如何既要坚持稳中求进、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又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我们面临一项重要课题。

图2 1978-2018年甘肃省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三)技术创新能力弱与低碳转型需求的矛盾。目前我省在绿色低碳相关技术领域的支撑还远远不能满足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需求。很多低碳环保领域的前沿性、原创性研发成果不足,核心技术、装备、零部件、材料等处于产业链下游,部分创新活动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脱节,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创新动力不足,研发投入占比普遍较低。此外,由于现阶段国内碳中和技术总体成熟度不高,还有众多低碳转型关键技术需要科技工作者在未来不断研发突破,相较全国平均水平,我省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任务更重。

(四)转型资金需求大与经济欠发达的矛盾。实现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等应对气候变化资金需求量大。根据相关机构测算,中国2021年至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资金需求约为14万亿元至22万亿元,而从2030年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则达百万亿元。根据“十三五”甘肃省气候目标完成情况和相关领域的资金投入情况,考虑我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步国家在2030年前实现达峰的目标,初步测算,甘肃省累计的绿色低碳投融资需求至少在1万亿元左右。如何建立有效的气候投融资市场激励机制,引导各类投融资主体和政府一起解决该部分资金缺口,也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五)党员干部认识不足与目标紧迫性艰巨性的矛盾。目前部分地方和领导干部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还不了解,对于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认识的不彻底、不充分,主观上还没有做好绿色低碳发展准备,客观上也没有具备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和能力,还没有清晰意识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还不能很好的贯彻落实中央工作部署,紧紧抓住“十四五”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夯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基础。

二、统筹降碳与发展,推进全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落实“双碳”目标,不是单纯为了减碳而减碳,而是要将减碳与竞争力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相结合,要立足甘肃省情、先立后破,统筹能源生产与供应,准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探索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减碳与发展协同的新路径。

(一)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打造“多能互补、安全高效”的西北新能源大基地。充分发挥我省风、光等资源能源禀赋优势,加快推进各类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风光水火核氢等多能互补、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调发展的能源产业结构,将我省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西北能源战略大基地。一是大力发展光电、风电、水电、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积极争取国家布局投资新能源的区域配额及政策支持,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二是以“大基地、大系统、大市场”为目标,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和消纳体系,构建“风光火储输”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和新型电力系统。三是完善能源综合运输网络,结合国家西电东送等跨省区输电通道建设,提升能源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加快建设陇电入鲁工程,规划建设陇电入浙、陇电入沪项目工程。四是聚焦氢能在清洁能源储能及工业脱碳上的重要作用,利用可再生能源、高温核能等制取的绿氢,在实现清洁电力的长时期存储的同时,有效解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波动消纳问题,在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灵活性的同时,优化清洁能源生产力结构和比例。

(二)优存量扩增量,构建“传统产业低碳化、新兴产业集群化”经济增长新模式。统筹推进减碳与发展,在存量上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在增量上严格遏制“两高”项目、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双碳目标下的经济增长新动能。一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 “支持符合环保、能效等标准要求的高载能行业向西部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中”的决策部署,加强与中东部技术先进的高载能企业对接,推进中东部能源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二是大力推进传统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改造,将资源节约、低碳减排和生态环保要求纳入产品价值链管理全过程,采用先进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推动全省传统高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是进一步利用绿色电力的价格优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东数西算”,打造中国西部的“能源生产中心+数据中心”,谋篇布局以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产业、数字产业和未来智能产业,加速我省经济数字化转型步伐,创造更多数字经济红利。四是加快扶持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在农业稳定、工业稳步的实体经济发展前提下,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储能电池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三)创新驱动降碳,形成“储能、碳捕集、碳封存”等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应用高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新技术、新产业、新市场的赛跑。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更需要强化技术创新驱动,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低排放应用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通过不断完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效支撑。一是在能源供给端发展和应用能效技术、新能源与化石能源耦合发展技术、新能源替代技术、以及“电网、负荷、储能”等相关适用技术,尤其是加强与新能源生产大基地相配套的智能电网、高效安全储能、氢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二是在过程排放端和间接排放行业,加快钢铁、化工、水泥、有色等行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广和采用交通、建筑和居民生活等领域相关减排技术,包括关键工艺流程的低碳化改造、企业和园区的循环经济改造、系统节能改造、低碳和零碳绿色建筑、新能源车等。三是在生产末端积极开发和采用碳捕获利用及封存技术(CCUS),我省拥有较好的二氧化碳利用与封存的地质条件,与内蒙、新疆、陕西等化石资源丰富地区形成良好的陆上封存源汇匹配条件,并可进一步开发CCUS技术对钢铁、水泥、化工等难减排工业行业的减排效用。四是发展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技术,促进水体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固废利用、土壤和农田安全等领域的技术集成与示范,加强环境质量、污染源、气象水文、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利用、社会经济等数据的关联性分析,加快数字化与绿色低碳技术的耦合发展。

(四)生态保护固碳增绿,构建“增加生态系统碳汇、提升生态系统韧性”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发挥我省地质形态多样、生物品种多样、气候条件多样的优势,加大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巩固和建设,建立建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生态优势转换为降碳和经济发展优势。一是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积极开展碳汇造林,有序开展森林经营等林业碳汇交易,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着力挖掘湿地、草原、土壤、冻土等本地区优势碳汇,加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二是按照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原则,加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任务,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让区域发展更具可持续性。三是利用我省富集沙漠、戈壁、湿地、森林、草场、冰川等生态资源,发挥生态、民族民俗、黄河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生态旅游、生态文化服务业,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依托本地区独特的自然禀赋,采取人放天养、自繁自养等原生态种养模式,提高生态产品价值,拓展延伸生态农业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构建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生态经济体系,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五)市场激励绿色低碳,建立健全“资源集聚、畅通循环”的统一大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符合全省绿色低碳发展的市场机制,与全国碳市场和各类不同能源和环境权益市场协同,提升不同市场机制间的协调能力,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绿电、氢能等新能源交易机制,引导各类资源和要素向降碳方向聚集。一是积极参与和对接全国碳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加强和提升全省碳排放权交易的数据基础和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支持传统产业低碳转型、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生态碳汇稳步增加的自愿减排市场机制和促进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活、消费的碳普惠机制。二是加快健全生态环境权益交易机制,建立覆盖全域的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等环境资源权益交易机制。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在我省排污权试点工作成效基础上,全面开展全省排污权交易,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市场机制;强化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探索开展用能权交易;探索建立和完善氢能、绿电等新能源交易机制,建立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辐射流域上下游的水权交易和补偿机制。三是建立服务气候资源和生态资源的确权、核算、交易、抵质押登记、融资、收储、运营等全流程、全链条的市场服务机制,加快建立生态资产收储中心、跨区域产业促进中心、“两山”转化研究中心等专业机构,服务和打造西北地区节能降耗和低碳转型的政策、市场、资金支撑平台。

(六)消费端引导低碳生活,构建“全民参与、绿色低碳”的生活新方式和消费新场景。从需求端发力推动降碳与发展联动,营造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支持和发展绿色出行、购物等多元化绿色消费场景,通过数字技术催生绿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低碳生活方式产生新需求、形成新风尚,绿色消费持续拉动经济稳增长。一是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建设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政府机关等,积极倡导节水节电和资源回收利用,推进垃圾分类和塑料污染治理,加快建立碳普惠机制,创新居民碳账户、碳积分制度,引导社会公众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二是大力推广绿色产品认证,探索建立绿色产品销售、采购激励措施和碳标签制度,积极引导企业、居民购买使用绿色低碳产品;实施大型赛事、活动、会议碳中和行动。三是扩大绿色消费市场。加快畅通绿色产品流通渠道,建立绿色电商、节能超市、节水超市等绿色流通主体。开展绿色产品、厂商与消费者的对接活动,支持传统流通销售企业在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拓展绿色产品农村消费市场,完善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和销售网络,通过电商平台提供面向农村地区的绿色产品和助力本地绿色农产品的对外销售,大力推广利用“互联网+”促进绿色消费,鼓励利用绿色产品的在线交易,满足不同主体多样化的绿色消费需求。

(七)国际合作促进低碳发展,加强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资金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之前征求部分省市领导同志意见建议座谈会上指出,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要充分发挥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和节点的作用,积极开展绿色低碳领域的国际合作,构建开放共享、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一是通过围绕服务“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和实施“四强”行动,以助推产业发展为重点,开展各项国际论坛、投资贸易促进、展览展销等国际交流合作活动,推介我省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争取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实施。二是积极利用外资,推动绿色基金、气候基金资本与相应技术的国际合作,积极吸引国际绿色投资者,实现“一带一路”绿色投资与应对气候变化有效协同。三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建设更加系统、完善的“一带一路”清洁能源产业技术合作机制,以政策和战略对接、投资和市场支持、能力建设、技术援助为抓手,强化系统性支撑。四是积极融入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建设布局,加快通道经济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深化国际贸易和产能合作,积极走出去,努力实现将成熟高效的清洁能源装备和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不断推广应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八)提高思想认识保障“双碳”落实,进一步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及能力水平。必须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增强推进“双碳”工作的信心,提升落实“双碳”工作的能力水平。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同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同实施“四强”行动、做好“五量”文章有机融合,加强党对“双碳”工作的领导,加强对“双碳”基础知识、实现路径和工作要求的学习,把“双碳”工作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重要内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为全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坚实基础。

总之,甘肃作为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中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在积极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与东西协作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必将为我国的“双碳”目标实现作出独特贡献,必将为西北乃至全国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树立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典型代表。

【版权声明】
1、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使用;
2、文章来自网络,本站编辑发布,不代表碳汇门户网立场,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如本站发布或转载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联系站长修改、删除!联系QQ:540383622;
4、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本文链接: https://www.tanwaihui.com/9907.html
碳汇门户网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碳汇门户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29274615(姚先生)
13139333945(马先生)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54038362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