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门户网
首页 专家观点 高端访谈:碳排放权广交中心孟萌说碳市场试点

高端访谈:碳排放权广交中心孟萌说碳市场试点

新华财经上海8月31日电(记者 陈云富) 伴随“双碳”目标提出,绿色、低碳成为经济转型必然趋势。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政策工具,全国碳市场已进入第二个履约期,碳市场的运行带来哪些社会影响?未来各行业该如何推动减排?面对转型,巨大资金缺口如何解决?围绕碳减排相关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新华财经高端访谈联…

新华财经上海8月31日电(记者 陈云富) 伴随“双碳”目标提出,绿色、低碳成为经济转型必然趋势。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政策工具,全国碳市场已进入第二个履约期,碳市场的运行带来哪些社会影响?未来各行业该如何推动减排?面对转型,巨大资金缺口如何解决?围绕碳减排相关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新华财经高端访谈联合“绿色金融60人论坛”推出《高端访谈·“碳”索未来》系列专访,共同在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市场功能发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以及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等领域,汇聚智慧“金点子”,贡献发展新动能。

——试点市场为全国碳市场积累经验

新华财经:目前地方试点碳市场已纳入较多的排放行业,从碳市场扩容的角度看,地方试点碳市场为全国碳市场积累了哪些经验?

孟萌:广东市场从2013年启动就纳入了四个主要的排放行业,包括电力、水泥、石化、钢铁,2017年初又增加了航空和造纸两个行业及水泥行业的白水泥细分领域,纳入的六个行业排放量占比达到全省排放量60%以上。

与地方试点碳市场不同,目前全国碳市场仅纳入电力企业,未来拟纳入行业企业会更广,且大多数省份此前没有历经碳交易试点的“洗礼”,相关的数据基础、人才队伍、管理经验较欠缺,未来全国碳市场扩容应着重考虑三方面:

一是试点碳市场以外省份的能力建设。试点市场历经近十年的建设,在政府管理、企业意识层面形成了较好的基础和氛围,专业队伍也初见成效,能够有效支撑全国碳市场扩容纳入电力行业之外的7个行业,但非试点省份相关排放数据报送、管理的经验不足,企业对于碳市场的认知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全国碳市场而言,接下来需着重开展常态化、多频次的碳市场能力建设。

二是未来拟纳入行业的数据质量问题。数据质量是碳市场成败与否的关键,数据的准确性,技术规范与管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都是影响配额发放和履约的核心因素。未来拟纳入的行业企业亟需建立有效的内部碳数据管理制度,强化核查机构的监管。建议加强对企业碳排放数据的日常监管、信息披露、核查评议,特别是建立对重点排放企业报告抽查、对核查机构的第四方评议和分级制度,实行动态的名单管理,建立起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三是要完善拟纳入行业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技术方法。目前碳市场总量设定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总量目标还没有很好的衔接,未来拟纳入的行业大多属于工业高耗能行业,在目前阶段应该加强研究这些行业的碳达峰总量和拟纳入企业的碳市场配额总量关系,明确碳达峰总量和碳市场总量衔接的路线图、施工图与时间表。目前能源消费量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企业超过1.6万家,预计拟纳入的7个行业面临的纳入主体将非常庞大,如何建立起公平的分配基准、分配方式将是影响到每个纳入企业切身利益的关键。

新华财经: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下称广碳所)今年参与编制了金融行业标准《碳金融产品》,作为交易市场,如何参与标准的制定?

孟萌:《碳金融产品》是我国在绿色金融标准框架体系建立过程中急用先行的标准之一,在2022年4月正式由中国证监会发布。《碳金融产品》标准的编制遵循了标准化、国际化原则,也考虑了标准编制过程中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广碳所作为交易平台机构,重点关注市场主体对市场多样化和创新驱动需求,结合自身业务专长,提出适用于碳交易行业各参与主体的碳金融产品标准,促进碳金融产品的应用和实施。标准力求对机构在开发、实施碳金融产品过程中提出规范性指引,同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规定,确保标准切实可行,适用于国内相关机构开发、实施、应用。

目前,广碳所参与的在研绿色金融标准还包括国家标准《绿色金融术语》,金融行业标准《商业银行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操作指南》《绿色项目库行业标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绿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运作指南》《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业务操作规范》等6项,这些标准的制定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金融标准支撑,助力绿色金融体系发展。

——大湾区碳市场将是服务“双碳”发展大局的重要补充

新华财经:广碳所在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碳交易市场,这一市场的定位是什么?与试点碳市场有什么区别?主要发挥什么作用?

孟萌:“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并不是新增的区域碳市场,而是以广东碳市场为基础,通过扩容联通港澳这种形式,来鼓励港澳企业参与进来,是将港澳融入到全国“双碳”发展大局的重要补充。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意义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其中加强环境治理、建设美丽湾区、助推低碳可持续发展是推动大湾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一环。如何充分利用大湾区各地的探索经验和发展优势推动市场化工具发力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是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广东碳市场扩容为契机,将港澳纳入全国碳市场大局有三个重要意义:

一是能够有效服务大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低纬度气候脆弱区,台风、暴雨、雷电、大风、高温等灾害性天气频发,防灾、减灾、救灾和气候变化适应需求迫切。亟需利用资本、信息、技术等跨境融通的政策优势,推进气候变化应对战略和行动一体化,而碳市场已被证明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市场化手段和工具。依托碳市场机制,可激励大湾区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引导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增强大湾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二是大湾区有条件成为碳市场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在“一带一路”倡议及国际合作大背景下,运用好碳市场机制将各个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与碳市场合作紧密相连,符合低碳、环保、绿色的发展理念,是助推“一带一路”沿线绿色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碳市场链接是建立全球碳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是全国碳市场未来深化发展面临的要求。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对标东京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等三大湾区的中国湾区,不仅具有成熟的广东碳市场基础,更叠加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气候投融资试点等有利契机,有充分的条件成为国际合作的试验田,为中长期全国碳市场国际合作奠定基础。

三是为探索应对碳关税壁垒的有效途径。2021年以来,欧盟、美国等提出设立碳边境调节机制。碳关税一旦实施,将对我国相关出口企业产生深远影响。碳关税作为治理气候的工具,与碳价挂钩,将逐渐演变成贸易壁垒。大湾区是我国出口贸易占比最大的区域。据统计,大湾区国际贸易总额早于2020年就超过了14万亿元,居全球各湾区之首。2021年,大湾区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6万亿元,占全国42%,大量出口产值面临着国际碳关税壁垒的冲击。在现有较成熟的碳市场基础上,继续深化建设,将有效促进企业将碳价成本纳入经营决策中,从而为国家应对碳关税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

——推动试点市场和全国统一市场有机衔接

新华财经:今年 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建成全国统一碳市场,对统一碳市场的建设有什么建议?

孟萌: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已经开始,只是现阶段仅纳入电力行业。钢铁、石化、造纸、建材、航空、有色、化工等行业数据报送、核算指南、分配技术方案等正加紧制定,对于如何完善全国统一碳市场,相关部门已有明确路线图、施工方案。对于刚起步的全国碳市场,应给予更多耐心和信心。

推动统一碳市场的建设,一是完善全国碳市场顶层法律体系。全国碳市场建设逐步进入“深水区”,亟待从国家顶层制度设计方面,通过法律条文为碳市场深化发展保驾护航。亟需建立健全适应“双碳”目标的全国碳市场顶层制度设计,加快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出台,形成与碳市场深化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是建立全国统一数据管理标准。全国碳市场已制定国家层面碳交易管理办法、碳排放配额分配指南与核查指南,但目前各地对于碳排放数据管理、核查机构管理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标准,亟需国家层面出台统一的碳排放数据管理流程、工作指引及核查机构管理标准,确保不同地区按照相同的数据管理工作流程开展碳排放数据报送、核查、复评等,出台一致的核查机构遴选规则,避免核查机构鱼龙混杂。

三是构建起多层次有机衔接的市场架构。完整的全国碳市场架构应是全国市场+试点(区域)碳市场的格局,不应割裂来看。因此要更大发挥试点(区域)碳市场的能动性,深化电力外重点排放行业的碳市场能力建设,为全国碳市场发展成熟后相关行业有序纳入全国碳市场提供坚实基础,同时探索在多元化市场主体引入、碳金融创新、国际碳市场合作交流方面开展先行先试,为全国碳市场深化发展探索经验。

原标题:「高端访谈·“碳”索未来」发挥试点市场能动性 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访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孟萌

【版权声明】
1、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使用;
2、文章来自网络,本站编辑发布,不代表碳汇门户网立场,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如本站发布或转载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联系站长修改、删除!联系QQ:540383622;
4、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本文链接: https://www.tanwaihui.com/5731.html
碳汇门户网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碳汇门户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29274615(姚先生)
13139333945(马先生)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54038362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