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门户网
首页 专家观点 IIGF观点 :香港转型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IIGF观点 :香港转型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2020年香港特区施政报告指出,香港力争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2021年施政报告中进一步提出香港力争2035年前碳排放总量较2005年下降50%。为此香港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并取得一定成效。本文旨在梳理香港转型金融发展现状,为其转型金融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一、香港碳排放现状及碳中和目标 香港2014年已实现碳达峰。2014年…

2020年香港特区施政报告指出,香港力争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2021年施政报告中进一步提出香港力争2035年前碳排放总量较2005年下降50%。为此香港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并取得一定成效。本文旨在梳理香港转型金融发展现状,为其转型金融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一、香港碳排放现状及碳中和目标

香港2014年已实现碳达峰2014年香港碳排放量达到峰值,约为45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人均碳排放量为6.2吨,之后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现下降趋势,2019年人均碳排放量已降至5.3吨,预计到2030年人均碳排放量降至3.3-3.8吨。

图1 香港温室气体排放量(千吨二氧化碳当量)

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网站,IIGF

从碳排放结构看,2019年发电行业为香港最大的碳排放源,占比高达66%,其次为运输行业,占比为18%,而废弃物、其他燃料耗用及工业过程及产品使用的碳排放量均不超过10%,这与香港发达的第三产业息息相关。

图2 2019年香港碳排放主要行业来源

来源:香港环境及生态局,IIGF

香港致力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早在1997年香港就已开展碳减排行动,要求全港停止建设燃煤发电机组,并将存量燃煤发电机组逐步退役,逐步提高天然气和非化石燃料的占比,2020年香港煤炭、非化石燃料和天然气占比分别约为25%、25%、50%,且煤炭占比仍处于持续下降势头。2015年5月,香港环境局在其《香港都市节能蓝图2015~2025+》提出到2025年能源强度减少四成的减排目标,2020年香港能源强度已减少三成以上,减排任务取得良好进展。2017年1月,香港特区政府在《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30+》提出到2030年碳强度在2005年水平上降低65%至70%的减碳目标,即相当于将2005年碳排放总量降低26%至36%。2018年香港特区政府成立绿债计划为政府绿色项目提供资金,并于2021年7月通过立法会,将政府绿债计划借款上限由1000亿港元提高至2000亿港元,同时积极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引导市场机构发行绿色债券。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支持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2020年香港特区在《施政报告2020》宣布,香港力争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组建气候变化及碳中和督导委员会,部署香港碳中和整体规划和行动方案。2021年,《施政报告2021》和《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中进一步提出香港力争2035年前碳排放总量较2005年下降50%(减排量约为2000万吨)的中期减碳目标,并再次重申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提出净零发电、节能绿建、绿色运输、全民减废四大减碳策略,计划在未来15至20年投放2400亿元,用于支持各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在此目标下,香港特区政府积极作为,推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协同发展,特别是2020年开始重视转型金融的发展。

二、香港转型金融发展现状

标准先行,引导市场发展转型金融。2020年香港绿金协发布《气候转型融资指引》(下称“《指引》”),为比BAU情景更低的碳减排技术和活动提供融资支持。《指引》在国际尚无转型金融统一定义下,对比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法、ICMA《气候转型金融手册》、CBI《为可信转型融资》等国际组织对转型金融的定义,提出一个基于原则框架的且适用于中国香港市场发展背景的气候转型融资定义,说明我国难以减排的三个行业(包括钢铁、水泥和能源)实现气候转型的可能路径和技术解决方案。同时,《指引》提出三项保障措施以确保有效地减排和最终的减排效果,包括借款人制定一个在时间上与《巴黎协定》目标保持一致的、可信的计划,在部分令人满意的技术和活动运行期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和其他负外部性,制定周密的计划逐步淘汰部分令人满意的技术和活动,以降低碳排放锁定风险,为政府、机构和企业发展其转型融资战略提供基于问题的转型金融框架。在此框架下,香港绿金委为企业如何制定净零排放计划专门发布《企业净零排放实用指引》,以及针对建筑减排路径的《香港低碳建筑:政策建议及行动》等指引文件。

香港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快速发展。贷款银团和贸易协会(LSTA)、贷款市场协会(LMA)和亚太贷款市场协会(APLMA)2019年3月首次发布并于2022年3月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原则》指出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是将贷款条款(通常为贷款利率等财务条款)与借款人可持续性绩效目标(SPT)挂钩从而激励借款人可持续经营的贷款工具,主要包括关键绩效指标(KPI)选择、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校准、SLL贷款特点、报告和验证等5个核心要素。其中,SPT由关键绩效指标(KPI)量化,KPI可为提高建筑物能效等级、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能源等。2019年7月,太古地产在《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原则》框架下签署香港首笔SLL,将贷款利率和太古地产纳入W1SGI及其能耗强度(KWh/m2)降低目标相挂钩,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经营。2019年首笔SLL投放至今,不完全统计香港SLL投放规模超过1200亿港元,2022年上半年投放超过900亿港币,为前3年总投放规模量3倍之多。

图3 香港SLL年度投放规模

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IIGF

转型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发行规模和发行数量偏少。2017年7月香港首笔转型债券和2021年1月香港首笔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至今,不完全统计香港转型债券和可持续挂钩债券发行规模分别约为30亿美元、17.5亿美元,发行数量分别为7笔、5笔。总体而言,发行规模和发行数量均偏少。

表1 香港转型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案例

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IIGF

创新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金融衍生工具。2020年11月,香港首笔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UN SDGs)挂钩的利率掉期交易由新世界发展及星展银行香港分行签订,为新世界发展2019年11月完成的5年期10亿港元可持续发展挂钩循环贷款提供利率风险对冲以及为其完成掉期协议下预先确定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后提供赞助。根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7月,香港已完成3笔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利率互换计划。

表2 香港可持续发展挂钩金融衍生工具

发挥政府资金的支持和杠杆作用。香港特区政府在过去十年已投入470多亿港元用于可再生能源推行、转废为能和转废为材设施引入以协同减碳减废等,其中2020年投入100多亿港元支持欧盟四号柴油商业车辆淘汰、电动车普及化等,同年12月,香港环保署成立2亿港元低碳绿色科研基金,用于支持香港减碳和绿色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市场化应用,并且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香港绿色低碳转型。

三、政策建议

(一)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为转型金融发展赋能

全球转型资金需求巨大,据估计全球每年约6.9万亿美元基础建设投资中约1.6至3.8万亿美元用于能源转型投资。而在我国,根据人民银行易纲行长,我国碳达峰阶段碳减排资金需求约为每年2.2万亿元,2030-2060年资金需求则约为每年3.9万亿元,其他机构测算结果均显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资金需求在万亿级别。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巨量的转型资金需求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香港可吸引国际资本投资并推动其清洁能源应用、新能源汽车推广及普及、交通电气化、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和市场化应用等绿色低碳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香港亦可为其他地区的绿色低碳转型赋能,在提供转型资金支持的同时,夯实和提升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二)加强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为了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流入低碳转型领域,香港应在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转型金融工具创新和风险管理、信息透明度等方面重点发力。目前国际上转型金融的定义尚未统一,欧盟等在界定转型经济活动上仍存在差异,标准的不统一阻碍了资本的流动,因此香港可发挥其国际金融中心和国内外桥梁的地位不断推动转型金融标准统一。同时,转型金融工具是推动绿色低碳项目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市场各种融资需求的主要手段,创新转型金融工具能为各绿色低碳项目和主体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因此香港可在有效风险管理前提下进行更多金融创新,推动转型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转型金融工具发展。此外,信息透明度能减少投资者的识别成本,有助于推动资本流动,香港可在环境信息披露政策体系建设和披露要求等方面重点发力。

(三)加强与内地联动,推动低碳转型

香港在自身低碳转型方面离不开内地的支持,香港因地理因素导致其可再生能源发展受限,因此需加强与内地合作以发展其规模化、效益化零碳或低碳能源。同时香港作为内地企业境外融资和对外投资的重要窗口,也是推动内地转型金融标准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连接平台,因此香港可加强国际国内转型金融合作与交流,例如加强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要求、碳排放数据采集和数据库建设、企业净零排放指引等方面的交流。此外,香港重视碳市场在转型金融领域的作用,2021年成立由香港证监会与香港交易所担任联席主席的碳市场专责团队,评估香港成为区域碳交易中心的可行性,而广东已有广碳所、广期所和深排所,对于碳市场的区域发展仍需更多的合作与交流,明确香港与内地碳市场的发展定位。

【版权声明】
1、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使用;
2、文章来自网络,本站编辑发布,不代表碳汇门户网立场,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如本站发布或转载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联系站长修改、删除!联系QQ:540383622;
4、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本文链接: https://www.tanwaihui.com/6753.html
碳汇门户网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碳汇门户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29274615(姚先生)
13139333945(马先生)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54038362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